信访民警程先咏:用法理与温情巧解百姓千千结

    发布日期: 2025-03-26 14:59 来源: 武汉市公安局 【打印】 【下载】
  • (通讯员吴寒、李凌鹤)在武汉市公安局新洲区分局信访接待室,总能看到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身姿挺拔的民警,面对来访群众,他时而俯身记录诉求,时而用方言温声宽慰。他就是信访民警程先咏。从警30年来,他练就了“方言拉家常、警历建信任、法律解心结”的出色本领。面对剑拔弩张的冲突、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纷,他总能找到情、理、法的交汇点,在近一年的信访工作中,他成功化解60余起纠纷。



    套近乎”里的信任密码

    您家莫急,先喝口茶慢慢说!”程先咏的信访室常年备着一壶热茶,一口地道的方言总能迅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每当有群众来访,程先咏都会利用自己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想方设法和对方“套近乎”。



    您是楼寨村的啊!我在那搞过工作啊,村里的王老书记身体还好不?”325日上午,面对情绪激动的来访群众陈某,他用地道的方言和对方拉起了家常,瞬间让气氛缓和。正是这种“套近乎”的工作方式,让他在一年内将多起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今年2月,货车司机王先生因交通事故赔偿纠纷多次上访,双方因责任划分争执不下。程先咏调取行车记录仪逐帧分析,清晰划定主次责任,并找来王先生同村的中间人劝解,让僵持月余的纠纷尘埃落定。


    把法律条文“翻译”成家常话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解开矛盾的钥匙。”程先咏的办公桌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实务》等书籍被翻得卷了边。20247月,个体户黎先生与合伙人喻先生因28万元投资纠纷互相报警控告,卷宗里充斥着“不当得利”“合同欺诈”等专业术语。程先咏连续三晚研读相关法律条款,又向分局法制大队请教相关权责认定细则,最后把晦涩的法条“翻译”成大白话:“好比合伙开早餐店,你出面粉他出油,账本没记清都有责任。”



    程先咏对照法律条款,一条一条厘清双方的矛盾纠纷点,引导双方和平商谈,他还翻出喻先生朋友圈里当年两人的合照,黎先生看着照片感慨道“程警官说得对,生意垮了情义不能垮。”最终,两人达成和解方案。


    田间地头就是最好的调解室


    202411月,李集街一村湾村民李女士与邻居因门前排水沟引发争执,进而升级为肢体冲突,派出所调解后,双方对8000余元医药费分摊比例争执不下。


    医药费、误工费和营养费就得这么多,他们凭什么不赔?”面对李女士家属的质问,程先咏没有急于评判,而是耐心安抚。受理信访材料后,程先咏顶着细雨到村头丈量排水沟尺寸,又多次走访同村村民,最终还原事件全貌,厘清合理医疗费用,促成双方各承担45%55%的和解方案。



    这种“脚底板沾泥巴”的调解方式,源自他30年走遍多个街镇积淀的深厚根系。近一年来的调解工作中,他走访了辖区7个街镇30余户居民,还总结出“错峰走访法”,利用农闲时段深入村户,一年内化解纠纷类信访27起。



    从田间地头的社区民警到信访窗口的“定分止争专家”,程先咏始终坚持用法律刻度丈量公平,用人性温度融化坚冰,在法理与民情民意的碰撞中寻找最优解。正如他常说的:“信访工作既要讲透法理,更要传递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