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道路交通环境
核心阅读:截至目前,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达480万辆,驾驶人达550万人。武汉市公安交管部门积极探索超大城市交通治理新路径,围绕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目标,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道路交通环境,全力以赴做好护安全、保畅通、促发展各项工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公安交管部门积极探索超大城市交通治理新路径,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道路交通环境,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全力以赴做好护安全、保畅通、促发展各项工作。目前,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80万辆,日均在途车流量230万辆,驾驶人达550万人。去年以来,在道路交通流量迅速攀升、高位运行的背景下,该市道路通行拥堵指数同比下降2.3%,车驾管业务网上办理量同比上升67.5%。
科技赋能 紧贴实战
打造新型警务
3月20日21时许,武汉交警接到市民举报称,江汉区振兴二路附近有车辆“炸街”,轰鸣声十分刺耳,严重扰民。江汉区交通大队警力立即行动,视频巡查和汉警快骑机动力量同步开展查缉。几分钟后,一辆黑色越野车被锁定。大队指挥室迅速下达指令,江汉区交通大队汉警快骑队长王昕和同事上前拦截该车辆,依法对驾驶人作出处罚并现场普法。驾驶人朱某承诺立即将车辆恢复原状。
近年来,武汉交警依托122报警平台、12345热线、“民意云”平台、“随手拍”系统等,对群众意见、建议等数十万条信息进行梳理研判,对“飙车炸街”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快速锁定,精准查处。武汉交警还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闯行桥隧专项整治行动,通过智能识别、视频追踪等方式,对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闯行桥隧保持高压严管态势,闯行桥隧的非机动车数量较之前同比下降7成,有效压降了交通事故隐患。不仅如此,近年来,武汉交警积极探索交管业务“数字化转型”,打造以数字交警队、指挥调度和勤务系统为核心的“情指行”一体化合成作战机制,不断推动“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见实效。
共治共享 精细精致
提升出行体验
日前,家住光谷的曹先生,开车带着家人去东湖磨山景区赏秋,出发前,他在手机上用微信小程序点击“东湖停车预约”,随后按照手机导航,曹先生一路顺畅地将车驶入访梅路停车场。
除了传统的旅游风景区,武昌古城片区的昙华林、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等特色街区也越来越火热。去年国庆节长假,昙华林迎客超40万人次,成为年轻人最爱的网红街区。和一般景点不同,昙华林不仅是景区,还有社区、学校、医院和商场,如何兼顾游客驾车、停车和周边居民的正常交通需求,成为交管部门的新课题。
武昌区交通大队充分践行“共同缔造”理念,与街道等部门联合通过实地踏勘、走访、发放问卷等方式,得出78%的群众支持机动车单向通行措施,随即开展工作,形成了由昙华林进入,经胭脂路北段、粮道街东段驶出的单向通行方案,新增非机动车车道6.8公里,相关工作完成后,相关路段道路交通得到明显改善,道路拥堵警情同比大幅下降,道路交通畅通有序。
溯源增效 精准防控
压降交通事故
日前,一名驾驶人因酒驾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再次驾车上路时,被武汉警方及时发现,武汉交警迅速上门对其开展精准宣教。
工作中,武汉交警将事故防控经验与信息化手段深度融合,整合分析人、车、路、企业、环境等海量数据,建立交通安全风险监管系统,将相关道路交通安全风险隐患按照高、中、低三级预警方式,及时推送至辖区交通大队开展工作,有效提升风险应对效率,实现全域监控、提前感知、瞬时响应。
此外,通过对重点交通事故启动深度调查,武汉市交管部门形成事故调查和防控的“研—交—办—督—结”工作闭环,及时启动生产经营类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快速发现并整改隐患问题,及时向行业主管部门抄告事故、违法情况,做到“深查一个案件、震慑一个行业、警示一个群体”。
此外,通过“刹车印”线索,武汉交警对全市350公里高速公路路面进行排查,将发现的分合流匝道、上下坡、弯道存在的安全隐患逐一开展治理,进一步筑牢道路交通安全防线。
“掌上”服务 惠民利企
跑出服务加速度
近年来,随着公安交管行政管理服务改革持续深化,武汉市交管部门不断创新服务举措、延伸服务触角,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流动车管所上门办业务,网上车管所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警邮服务平台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2019年,武汉市首个“无人车管所”以24小时全天候自助模式投入使用,该车管所集照相、体检、受理、制证等功能于一体。截至目前,武汉市“无人车管所”已增至8家,累计服务群众22万余人次。
2024年,还有多项公安交管部门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措施在武汉得到落地实施,如机动车行驶证电子化、交管业务网上精准导办服务、私家车新车上牌免查验、小客车转让登记“一证通办”等便民措施,截至目前,已惠及180万名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