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可能伪装成“跳跳糖”,沉浸式课堂让青少年识毒拒毒
湖北日报讯(记者杨然、通讯员胡子昂、杨冰、徐凯)“原来毒品还可能伪装成跳跳糖,陌生人给的食物千万不能要!”6月23日,在第38个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一场沉浸式禁毒课堂让武汉少年警队的同学们不仅认识到毒品的危害,还提高了警惕:千万要防范和抵制经过伪装后的毒品诱惑。
当天上午,“青春不‘毒’行,平安伴成长”禁毒主题活动在武汉市汉阳区禁毒教育基地举行。“这花真漂亮!”“那是罂粟花,传统毒品如鸦片、吗啡、海洛因等都来源于它。”讲解员吴菁铭向少年警队队员详细介绍了传统毒品的危害。
一整墙的发光展示柜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里放的可不是手办收藏,而是各类新型毒品。”吴菁铭说。同学们好奇地用手触摸展柜,一旁的屏幕立即显示出详细介绍:“三唑仑,强效镇静催眠药,长期使用会引发身体和心理依赖。”
步入“明辨”展区,有一扇“诱惑之门”,打开门,屏幕上展现出网吧、KTV、校门口小卖部等日常场景中暗藏毒贩的虚假诱惑。“原来毒品还可能伪装成跳跳糖,陌生人给的食物千万不能要!”来自汉阳区夏明翰小学的杨艺涵同学盯着屏幕上伪装成“跳跳糖”的新型毒品惊讶地说。
武汉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民警武阳进行了实验教学,他邀请两名少年警队队员担任志愿者,配合完成毒品检测试验。当看到试纸上呈现吗啡阳性时,队员们惊呼:“原来常见的止咳药里也含有吗啡!”
武阳介绍,某些受管制药品一旦滥用即等同于吸毒,其“无害”承诺可能是毒贩的糖衣炮弹。
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汉阳区公安分局民警王群用自己曾处理的真实案例,向大家讲述毒品如何摧毁一个原本健康、美好的家庭。“我希望通过真实的案例告诉青少年,千万不要因为逃避生活中的困难,而去尝试毒品。一旦沾染,换来的可能是一生的悔恨,更是整个家庭的泪水。”王群说。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由于对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成瘾性物质了解不够,受网络上不良信息诱导、欺骗,滥用成瘾性物质,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全稳定。
活动现场,武汉少年警队辅导员阮洋专门提示孩子们关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守护青少年远离网络涉毒风险倡议》,她提醒孩子们要警惕依托咪酯“上头电子烟”、含右美沙芬或曲马多的“提神饮料”。
在一件件实物、一张张警示照片、一段段吸毒者自述视频中,少年警队队员们对毒品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庄严宣誓,承诺成为校园禁毒的“种子”力量。
“少年明辨方能远离毒害。”武汉市公安局禁毒支队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武汉市已开展禁毒宣传进校园活动380余场次,组织校园禁毒知识讲座100余场,青少年识毒拒毒意识不断提升。武汉公安将持续加大禁毒宣传力度,营造全民禁毒良好氛围,为青少年营造一片“无毒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