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处易堵路口变了!武汉武昌交警:精细治理
近日,武汉市武昌区交警针对群众反映的路口交通痛点,实施“一路口一方案”精细化治理,通过靶向施策破解机非争道难题。楚汉路杏林西路、复兴路津水路两个重点路口经改造后,通行秩序、效率及安全性显著提升,周边区域拥堵指数同步下降,为城市重点区域交通协同管理提供了实践样本。
楚汉路杏林西路路口:多维升级筑牢慢行安全网
紧邻汉街商圈与中南医院的楚汉路杏林西路路口,因地处放鹰桥特殊地形,高峰时段行人、非机动车过街需求集中,原有等候设施不足导致秩序混乱,安全隐患突出。武昌交警以“慢行优先、安全第一”为原则,联合多部门开展系统性优化。
功能融合增便利。在路口增设4处多功能等候棚,整合行人信号灯功能,既为群众提供遮风挡雨、夏日遮阳的等候空间,设计风格又与周边商圈景观相协调,实现功能性与美观性统一。
空间扩容提效能。联合园林部门削减西北侧绿化带,扩容过街等候区并同步调整人行横道,扩大候驶空间;协调市政部门对西南侧等候区进行“零高差”改造,保障老年人、儿童等群体通行安全。
信号优化保畅通。通过流量监测分析,在保障机动车通行效率的前提下,针对性延长行人过街绿灯时长,让慢行交通“走得稳、行得安”。
“以前等红灯挤成一团,现在有了宽敞的等候区和遮阳棚,带孩子过街心里踏实多了!”常到汉街购物的市民陈女士的感受,道出了改造后的变化。数据显示,该路口改造后通行秩序明显改善,安全事故隐患大幅下降。
复兴路津水路路口:借势改造重塑通行秩序
作为武昌区南北向干线,复兴路连接黄鹤楼隧道与巡司河街,经二环线可直达汉口,因地铁11号线长期施工导致交通秩序混乱,施工结束后,车流量急剧上升。武昌交警抓住地铁11号线站点恢复期间契机,对该路口开展“全要素优化”。
分区管控明权责。施划非机动车与行人专用等候区,通过物理隔离明确不同交通参与者的通行空间,从源头规范等候秩序。
专属通道降冲突。设置非机动车一次左转通道,配套安装专用信号灯,实现非机动车与机动车通行轨迹分离,交叉冲突率下降。
细节完善护安全。新增非机动车等候棚改善骑行体验,施划右转危险警示区并设置醒目标识,提醒机动车驾驶员主动避让,右转事故隐患降低。
改造的“蝴蝶效应”逐步显现:周边中山路、友谊大道拥堵指数分别下降12.5%和6.16%,实现“一点优化、一片受益”。“以前左转像闯迷宫,现在有了专用道和信号灯,心里踏实!”每天骑车买菜的王师傅点赞道。
此次精细化治理,是武昌交警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通过聚焦群众出行“急难愁盼”,联合多部门协同发力,既破解了具体路口的通行难题,更形成了城市主干道与商圈、医院等重点区域交通协同管理的可复制经验,为提升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