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联动 立体巡防 源头治理
二月的北海,红树林湿地生机勃勃,白鹭在树梢间翩翩起舞,潮起潮落间,仿佛在演绎着生命的律动。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公安局秉持着“以防为主、以打为要、以治为基”的理念,探索协同联动、立体巡防、源头治理,打造“生态警务”联勤警务模式,逐渐形成“公安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融合共治格局,全力守护湿地生态环境安全。
北海市公安局银滩东区派出所民警辅警在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巡逻执勤。张一洋 摄
协同联动,凝聚齐抓共管合力
北海市位于北部湾沿岸,湿地资源丰富。红树林湿地保护区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北海市公安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抓手,以联席会商机制为依托,创新建立“生态警务”联勤警务模式,会同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强力推进治水、治岸、治污等湿地环境治理“三治”同步,坚持查处和保护“两手”发力,联合行政主管部门实行联巡、联查、联打、联治,建立定期巡查、工作督察、信息共享等制度,开展生态综合治理和执法巡查,严厉打击非法破坏生态环境,非法采砂挖沙、非法捕捞水生生物、涉水环境污染等违法犯罪行为。
近日,合浦县公安局与相关职能部门在辖区海岸线开展联合执法巡查时,发现在沙田镇附近海域有灯光闪烁,疑似有非法捕捞活动。联合执法人员迅速靠近,现场抓获刘某某等5名涉嫌非法捕捞的嫌疑人。
“湿地保护修复具有整体性,必须强化多元协同共治。”北海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做好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北海公安在建立生态警务室的同时,通过构建“预防为主、法治宣传、惩治犯罪、纠纷调处、湿地修复”五位一体的湿地保护修复联动协作工作机制,发挥各方优势,形成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合力。2024年以来,共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执法行动53次,侦破生态环境领域刑事案件2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2名。
科技赋能,提升立体巡防效能
“这种旧渔网对生活在红树林里的动物危险性很大,一旦有野生动物、鸟类在附近觅食,很有可能被网缠住而无法脱身。”近日,合浦县公安局山口派出所民警在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操控无人机对保护区域进行巡查,现场检查、清理一张挂在树上近5米长的旧渔网。
为了更好地守护湿地生态,北海公安积极发挥“林长+警长”“河长+警长”机制优势,依托立体化防控体系,运用“步巡+车巡+无人机巡航”等多样化的方式,有效延伸巡逻区域,实现对湿地水域、土壤、鸟类等生态要素“水陆空”立体式巡防保护。建立“常态化巡查+错峰巡护”工作机制,同时开展实时视频巡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迅速预警并及时处置,并协调相关部门快速响应,将各类涉湿地生态环境的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推动环境保护向事前预防转型。
近年来,为防止猎捕野生动物和破坏湿地环境资源的行为发生,北海公安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设立生态警务站,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日常巡防巡护、联合执法、法治宣传。如今,破坏湿地、非法捕鸟等违法犯罪活动明显减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源头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北海的湿地景观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也吸引了世界“极危”物种勺嘴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动物种群在此“安家”。而且得益于其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北海市已成为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
为了提高群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北海公安机关将普法宣传作为开展生态保护源头治理的关键抓手,积极构建“线上+线下”两大宣传阵地,通过多维度开展普法和守护工作,全力筑牢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安全屏障。
在线上,充分利用网上警务室、公众号、短视频等各类网络平台,及时发布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典型案例,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进行警示教育,提升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
在线下,广泛发动护林员以及环保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协助公安机关深入湿地重点地段和关键部位开展细致清查,清除并收缴鸟网、诱捕器等各类捕杀野生动物的器具,及时对受伤的野生候鸟进行救助,一旦发现非法猎捕行为,便立即制止并向公安机关和相关职能部门举报。去年以来,已成功发现并制止非法猎捕候鸟行为3起,救助各类野生动物10余只,清除了危害鸟类等野生动物的安全隐患。还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横幅标语、面对面讲解等方式,配合公安机关和相关职能部门,持续不断地进行宣传引导工作,共同筑牢守护湿地生态平安防线。
“经过长期普法宣传教育,越来越多的村民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纷纷加入到保护候鸟的行列,曾经的‘打鸟人’如今成了‘护鸟人’,共同守护大美湿地。”北海市公安局食药环旅侦查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他们线上累计发布各类宣传信息87条,线下举办各类宣传活动9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1.1万余份,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让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